11月初的香港交易所,上演了一场魔幻剧。
赛力斯敲钟上市,140.16亿港元募资净额,创下中国车企IPO的最高纪录。

这也是2025年全球规模最大的车企IPO,公开发售超额认购133倍,22家基石投资者抢筹超64亿港元。

但十分钟后,剧情反转,股价低开破发,早盘收跌2.97%。
一边是资本疯抢的狂欢,一边是上市即跌的冷静,这确实很撕裂,但逻辑也很清晰。
赛力斯能圈走140亿,核心是两个字:盈利。
在新能源车企集体“烧钱换市场”的年代,盈利就是稀缺品。2024年,赛力斯刚实现扭亏为盈,净利润59.46亿元,成了全球第四家盈利的新能源车企。
2025年前三季度,这份成绩单更亮眼:营收1105.34亿元,净利润53.12亿元,同比增长31.56%。而同期不少新能源同行还在亏损泥潭里挣扎。
更关键的是赛力斯踩对了产品节奏。当多数车企在10-20万价位杀得头破血流时,它把问界系列直接钉在了40万-60万的豪华市场。
问界M9就是最好的例子,上市21个月累计交付破25万辆,稳坐50万级销冠。10月单月,赛力斯新能源汽车销量首次突破5万辆,其中问界占了95%以上。

鸿蒙智行
这种精准卡位,让它避开了价格战,实现了“销量稳增、利润跳涨”的良性循环。
还有个细节值得注意,募资用途里70%都要投进研发。
2022年到2025年上半年,赛力斯已经砸了超140亿研发费,研发人员占比升到36%。资本愿意给钱,是相信它能把钱变成更强的技术壁垒。
而股价闪崩的答案是:华为是靠山,也是枷锁。
赛力斯的招股书里表示:“若与华为的合作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可能对公司业务造成重大不利影响。”
翻译过来就是:我的命门,捏在华为手里。
谁都不能否认华为的价值。五年前,赛力斯还是个濒临边缘的车企,是华为的技术和品牌把它拉了回来。
问界的鸿蒙座舱、智能驾驶,核心技术全来自华为;就连销售渠道,都要借华为商城的流量。
这种绑定,是捷径也是枷锁。短时间内,赛力斯从“小透明”变成“豪华品牌”,但也慢慢失去了部分自主权。
消费者买问界,先看的是“华为加持”,再记起背后的赛力斯。

现在,这个枷锁更紧了。
华为的鸿蒙智行联盟已经扩大到“五界”:问界、智界、享界、尊界、尚界,覆盖10万到80万价格带。赛力斯从曾经的“独子”,变成了需要争资源的“长子”。
资本市场的担忧,本质是对“不确定性”的恐惧。今天能靠华为赚钱,明天如果合作变了呢?
这种把核心竞争力寄托在别人身上的模式,终究是悬在头顶的剑。
赛力斯不是没意识到问题。它正在悄悄“留后路”,最明显的动作是加码自主研发。募资的钱重点投研发,就是想在智能座舱、电池技术上,长出自己的肌肉。
另一条路是出海。国内市场卷到极致,销售费用率持续走高,“委托外部研发费”也在涨,出海成了必选项。
目前赛力斯的版图已经摸到了欧洲、中东,挪威、德国这些关键市场都有了布局。港股上市拿到的140亿,有20%要用来建海外销售和充电网络。
出海不只是为了多卖几辆车,更是为了摆脱对单一市场和单一伙伴的依赖。
在欧洲,消费者认的是汽车本身的品质,不是“华为加持”的标签。这对赛力斯来说,是挑战也是机会——能在海外站稳,才是真的硬实力。
但这条路并不好走。
欧洲有大众、宝马的本土壁垒,还有中国同行的提前卡位。赛力斯要做的,不是把国内的“华为合作模式”复制过去,而是要拿出自己的产品定义能力。
有人说赛力斯“把灵魂卖给了华为”,这话有点绝对,但也点出了核心问题:合作的本质是共赢,不是依附。
华为需要赛力斯的制造能力落地技术,赛力斯需要华为的技术打开市场,这种互补在初期是黄金组合。
但企业要长期发展,不能永远做“寄生者”。
140亿募资,是赛力斯最好的“赎身费”。这些钱要用来搞自主研发,搞海外布局,搞品牌建设。
当有一天,消费者买赛力斯的车,首先想到的是“赛力斯的技术”而不是“华为的加持”,它才算真正立住了。
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竞争,早晚会从“技术代差”变成“综合实力”的比拼。靠别人的风可以起飞,但风停的时候,只有自己有翅膀的人才能继续飞。
上市即跌的冷静,或许比募资狂欢更有价值——它提醒所有借势而起的企业:别人的光芒再亮,也不如自己成为太阳。
参考消息: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上市募资140亿港元 赛力斯成首家“A+H”豪华新能源车企》
行业资讯、案例资料、运营干货,精彩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