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学者热议人工智能对汉学和认知的影响

优秀先生

深圳6月7日电 (记者 索有为)在首个“文明对话国际日”(6月10日)即将到来之际,由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和中国人民大学共同主办的第九届世界汉学大会,于6月5日至7日在中国人民大学深圳研究院宝安院区举行,中外学者在会议发言时认为,培养“青年汉学家”对中国的“全面认知”至关重要,人工智能的架构必须尊重任何传统文化的复杂性及其本质。

奥地利汉学家、维也纳大学孔子学院奥方院长李夏德表示,当前全球背景下,培养青年汉学家对中国的“全面认知”至关重要。尽管可借助翻译工具,但扎实的中文能力仍是分析原始文献、与机构及私人主体沟通的必要工具。在人工智能影响力日增的时代,其优势在于能为显性问题提供更快捷广泛的解决方案,但也存在虚假信息、操控风险,以及人类可能被机器人“夺权”的隐患。在技术发展可能消解现实认知的时代,“实事求是”的核心理念愈发重要。

德国汉学家、哥廷根大学东亚文学与文化荣休教授施寒微表示,“多元汉学”(sinologies)不仅代表一门成熟的学科,更折射出多重现代性条件下多边世界的兴起与实践。在此语境下,人工智能的架构必须尊重任何传统文化的复杂性及其本质。这或许会催生一种双螺旋结构——作为适用于人类文化的人工智能的必要前提。由此,人工智能需呼应历史中可被发现或探测的全部意义与立场的多样性。唯有如此,文化研究领域的人工智能才能为所谓“第三轴心时代”奠定基础,助力构建全球公民社会。

华东师范大学吴原元教授认为,世界中国学的中国主体性之构建,一方面需要“走出西方”,从中国自身的历史逻辑出发思考和理解中国,构建具有竞争力的“主体性知识”;另一方面,不应陷入对“主体性”的过度迷思,忽视“主体性”本身所具有的开放性与复杂性。

浙江大学徐永明教授表示,缺乏专业数据支撑的通用大模型,会存在较严重的幻觉问题。要避免这个问题,就需要建设专业知识库,进行专业数据的训练。据徐永明介绍,由浙江大学文学院数字人文研究中心和杭州云四库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云四库智能问答系统,投喂了不少汉学研究的论著。

第九届世界汉学大会延续“理解中国”的主旨,以“理解中国:人工智能时代的汉学研究”为主题,下设传统汉学与“数字人文”的问题和方法,当代中国研究与“数智化”社会变迁,人工智能时代的青年汉学人才教育与发展,经典研究与翻译的数字化路径,经济、科技战略与中国式现代化,数字时代的文明互鉴与国际传播等6个分议题。(完)

相关推荐:

72396免费资料大全_小心广告漏洞

新奥彩资料免费最新版规避黑心商家

旧澳门一肖中100%期期准-多维评估

乾坤大发600图库平台干预剖析

黄大仙论坛心水资料大全2025,目标规划说明

九龙心水正版免费资料_机制讲解

澳门跑狗图今晚跑狗图321期图片_识别广告话术

新奥彩2025最新资料大全查询表,规范广告语

新奥最快最准免费资料退换货机制说明

澳门致富网三码中特理解用户评分系统

雷锋精神心水论坛-案例说明

7777788888888888888今晚澳门开奖结果今——用户触达逻辑

新澳最新最快资料大全_规范广告语

2025新澳门特码开奖_投资风险说明

天下彩澳门天天开彩开奖直播_平台行为模式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中外学者热议人工智能对汉学和认知的影响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